作者:吴树鸣
幼儿园放学时分,人潮如沸。铁门外挤满了殷切的父母与祖辈,她们常常随包裹拿着孩子一出门可能就需要的东西,无数双眼睛向里频繁张望,等待那个飞奔而来的宝贝小身影。而在城市另一端的敬老院,同样的望眼欲穿却映照出另一种寂静,那些老人们倚门而立,目光穿越空荡的庭院,期盼着也许永远不会出现的探望,他们在寂寞里盼啊盼,一天又一天。一个向里看,一个向外看,看的都是自己的骨肉至亲,中间却隔着一道名为时光的鸿沟。
有人将这称为轮回的报复:昔日父母将哭闹的孩子送入幼儿园,如今长大的孩子将年迈的父母送进养老院。但幼儿园是充满希望的起点,敬老院却常被看作生命的终站;一个承载着期待,另一个弥漫着无奈。更令人心酸的是,如今有些人对待宠物的耐心与温情,竟远超对待生身父母。这不仅是家庭的失衡,更是一个时代亲缘伦理的黯然褪色,不禁令人扼腕叹息。
展开剩余60%羊有跪乳之恩,鸟有反哺之义,百善孝为先。可是,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扎心的现实:养育之恩有时换来的不是反哺,而是遗忘,更有甚者,彻底是对年迈的双亲是遗弃。当父母老去,不再是家庭的助力反而成为“累赘”,部分子女便以养老院为解脱之地,仿佛送走父母就能卸下重担,轻装开启自己的幸福生活。可他们忘记了,敬老院里那些望穿秋水的老人,再也等不到自己的父母来接——他们的父母早已归于黄土,而他们自己的孩子,却正在人声鼎沸的幼儿园门前,牵着自己的下一代头也不回地离开。
这并非要全然否定养老机构存在的价值,而是叩问人心:我们是否在追逐自我的过程中,丢失了最为珍贵的亲情温度?养儿防老的观念固然陈旧,但“你养我长大,我陪你变老”的朴素承诺,不该沦为一句空话。做人需换位思考,世间情感皆需双向奔赴。父母曾用无数个日夜为我们铺就未来,我们何以不能以几分耐心,陪他们走向黄昏?
生命的真相残酷而公平:我们都在老去的路上。今天你是送孩子入园的父母,明天你就会成为望眼欲穿的老者。所谓格局和气度,正体现于如何对待那些已无“利用价值”的亲人。多一份宽容,就少一份遗憾;多一份善良,就积一份福泽。善良与孝道,不是装点门面的外在化妆,而是发自内心的柔和与宽厚,是再昂贵的化妆品也装扮不出的富贵之相。
当我们品尽人间酒,陷过世间情,历经沧桑苦,终会明白:人生最大的智慧,莫过于在拥有时珍惜,在陪伴时用心。唢呐会响,歌声会歇,但生命中的温暖与冷漠,都会以某种方式回流自身。
在我们这样的国度,愿我们这个终将老去的时代,能重新找回接老人“回家”的勇气。因为敬老院门前不该永远空荡,夕阳的余晖里,更应有无数的儿女、子孙,牵着父母、爷爷奶奶的手,一步一步,慢慢走。
发布于:陕西省鸿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